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西河沿胡同居民找回静生活

时间:2017-09-25 09:49:16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如今的西河沿街,青砖灰瓦,整体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提升。记者 方非摄

  干净整洁的胡同里,正在营业中的咖啡馆门前花开正盛,让人感到舒适、安闲与静谧。记者 方非摄

  大栅栏街道和区交通部门经过多次协调,把西河沿定位为“城市次干道”,试点“单行禁停”管理措施。记者 方非摄

  记者 王海燕

  紧挨着人潮汹涌的前门商业区,西河沿这条胡同静得有点不可思议——胡同宽10米,但路上却看不到一辆来往的小汽车。青砖灰瓦的平房院,爬满紫花、紫豆角的老房檐儿,当街闲坐的居民,静悄悄营业的书吧、小酒馆,无不让人感觉到舒适、安闲与静谧。

  这份静,来之不易。昨天,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主任苏昊给记者讲述了西河沿的“静化史”。

  西河沿历史上是前门外四大商街之一。现如今仍保留了不少餐馆、商铺。来往的人多,租房的人也多,胡同里出现了群租房。2012年,政府为改善胡同环境,把道路给拓宽了,可跟着就成了停车场。

  “胡同里全停着车,还老有司机在你后面摁喇叭。”69岁的那保平回忆此前的生活。回到家里,耳边也不清净,她所在的西河沿192号,旁边就是一个群租房大院。大半夜,里出外进,嘈嘈杂杂。

  让西河沿静下来,大栅栏街道的第一步是整治群租,降低人口密度。按照新的管理规定,公房对外出租的,一律收回。群租院落依法依规全清除。第二步,调整业态,整治经营秩序。“黑三轮”不见了,无证照商户“请”走了,店外经营在260多起立案处罚后,也彻底没了踪迹。利用“七小门店”和群租房的腾退空间,胡同里建起了养老照料中心、图书馆、文博馆,还有展示地区残疾人手工艺作品的“民艺坊”,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澜创园”。

  第三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小汽车禁停。西河沿1100多米长,最高峰时停了200多辆车,还不断有机动车东西向对开,早晚高峰,刺耳的鸣笛声充斥了整个街巷。“我们和区交通部门前后协调了多次,最后决定,把西河沿定位为‘城市次干道’,试点‘单行禁停’管理措施。”苏昊说,“堵”的同时也有“疏”,街道和胡同口的北京坊协商,把居民的私家车停到北京坊的地下停车场。至于费用,企业让利一部分,街道补助一部分,居民自己承担一部分,最后78辆私家车全部停入地下。

  走完这三步,西河沿静下来。“这条胡同整治的背后,其实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工作思路。”中铁建工集团设计院总规划师左玉罡说,作为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街巷的问题,实际上是北京“大城市病”在局部、在微观上的表现。仅凭街巷一己之力,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往往是不够的。而采取部门协作、社会力量联动的方式,共同推动,系统解决,病根儿才能断得彻底。

  以西河沿为范例,统筹社会力量实现街区共治、共管、共享,将贯穿在大栅栏地区的每一条街巷治理中。

  西河沿整治修缮导则

  ① 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系统解决环境难题

  ② 腾退空间补民生服务业“短板”

  ③ 文化遗产保护优先

  (原标题:西河沿:共治共管,居民找回静生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