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美丽乡村描绘和谐宜居新画卷

时间:2017-09-04 09:50:11    来源:京效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乡村是农村居民的家园,如今在北京的郊区,把家园建设得更美丽已不仅仅是农民自家的事,为了早日把北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郊的乡村正在发展之路上越走越美丽。

  乡村,一个远离都市的地方。虽没有高楼林立和车水马龙,却守着一份独有的恬静与惬意。时光如梭,当北京迈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从聚到疏的重大改革时,北京的新农村建设也在随之翻启新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工作时,对建设首善之区提出新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大都市的农村该如何定位?市委、市政府在和谐宜居之都的总体目标下,考量着农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也要服务于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

  城乡发展步调协调

  当北京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时,京郊乡村也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瘦身健体”、腾笼换鸟,初步实现了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向“疏解功能谋发展”的转变。城乡结合部加快建设,去年朝阳区6个乡城市化试点完成90%腾退任务和70%绿化任务,农民全部整建制转居,疏解人口10.8万。特色小城镇加快发展,3个中国特色小镇、7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一批市级重点小城镇,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建设,梯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开展300个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农宅抗震节能改造7.6万户,启动实施山区搬迁3811户、7687人。

  保护生态改善民生

  实现首都北京的和谐宜居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京郊农村应更好地发挥生态屏障、宜居空间、战略腹地作用。市委书记蔡奇到门头沟区调研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把浅山区建设成为首都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为了保护青山绿水,门头沟挖了一辈子煤的老矿工家里,不再烧煤改用了清洁能源;密云守着水库的村民放弃养鱼,改行养蜂;房山破坏生态的采石场停业,村民转行办起了民俗旅游……一出靠山不“吃”山,靠水不“吃”水,而是要借绿水青山堆起金山银山的大戏正在上演。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5年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7%提高到42.3%;形成了“四季花海”等多条知名沟域,实施933项工程、总投资120亿元,有效提升了山区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提高了市民幸福指数;全市农林水生态服务价值从2000年的8754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近1万亿元。农村煤改清洁能源工作超常规推进,去年完成663个村、22.7万户煤改电、煤改气任务。

  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北京的美丽乡村,曾经的故事令人神往,今日的风景难以望尽。如今,村民生活得有滋有味,也引得城里人前来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越发火爆起来。燕山深处的古村落昌平区长峪城、有着“桃源仙境天上有,不知何时落人间”美誉的房山区水峪村、借助山清水秀的风景发展高端生态旅游的密云区干峪沟……凝视北京地图,一个个美丽乡村仿佛一颗颗珍珠,绽放着迷人的光彩。在房山区黄山店村,曾经破败的农家院、闲置的老房,经过重新设计、翻新装修,成为时尚舒适的度假民宿。一晚3000元的高价房费定位高端消费群体,节假日和旅游旺季,10多个高端民宿依然被订购一空。“美丽经济”正成为北京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集中绽放。去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548万人次、实现收入42.4亿元,同比实现双增。

  基层党建凝心聚力

  美丽乡村美不美,不仅要看环境、品文化、赏景观,更要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者,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市委市政府5年来切实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村级“两委”换届有序进行;市级财政对村级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增加50%,每年补助资金总量达到7.71亿元;新设立每村每年15万元的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2474个村庄实现了社区化管理,建成36个地区(乡镇)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3700个村级综合性社区服务设施;全市农村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全覆盖。

  眼下,美丽乡村中的人们,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绘就更美的画卷,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更强的信心,改革发展,不负这大好时光。 本报记者 刘菲菲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