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航拍江苏常州溧阳美岕山上的“树屋”,宛如鸟巢镶嵌在青葱翠绿的竹海之间。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蓝天保卫战 打好更要打赢(生态论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思考①)
党的十九大提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从“打好”到“打赢”,既反映了党中央治理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也是对广大人民的庄严承诺。“打好蓝天保卫战”,我们要注重战役中的每一个步伐,确保步步为营、扎实推进;“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更看重这场战役的结果,必须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保证取得成功,让人民乐享蓝天
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从过去的“打好蓝天保卫战”到“打赢蓝天保卫战”,表述虽仅一字之变,但让为呼吸而战的人们备受鼓舞,也让百姓充满期待。
从“打好”到“打赢”,既反映了党中央对治理大气污染的坚定决心,也是对广大人民的庄严承诺。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较高的生态环境代价。蓝天变少了,河流被污染,垃圾量激增,环境问题成为发展之困、民生之痛。其中,大气环境问题最为突出,2013年74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仅有3个,灰霾问题成为不少地区的“心肺之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百姓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从要温饱到要环保,从要生存到要生态,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美丽中国充满期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治理大气污染、提升环境质量,2013年9月“大气十条”发布,打响了蓝天保卫战。几年来,从产业结构调整到清洁能源替代,从淘汰老旧车辆到围剿“散乱污”,大气污染治理不断提速,治理成效逐步显现,让百姓看到了蓝天重现的希望。
“打好蓝天保卫战”,我们要注重战役中的每一个步伐,确保步步为营、扎实推进;“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更看重这场战役的结果,必须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保证取得成功,让人民乐享蓝天。
从“打好”到“打赢”,未来的治理任务将更加艰巨,需要更多艰苦努力。
“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各地积极部署,切实行动,大气环境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与2013年相比,2016年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已增加到84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区域,PM2.5(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都下降了30%以上,污染在减轻,蓝天在增多。
然而,从目前情况看,空气污染依旧处于较重水平。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全年达标城市比例还不到1/4,全国PM10(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超标17.1%、PM2.5超标34.3%。同时,北方冬季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重污染天气减少速度趋缓,这些问题都成为蓝天保卫战面临的顽固堡垒。
蓝天保卫战要完成的是双重任务:到2020年,全国338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必须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以2015年为基数,未达标城市PM2.5浓度要平均下降18%;同时,还要为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的目标做好谋划、打好基础。
未来的征程中,要攻克的难关险隘不少,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的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团结协作、加倍努力、精准治理,才有可能打赢蓝天保卫战。
蓝天保卫战是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保卫蓝天的战役,可能会影响局部利益,需要公众做出一些“绿色”改变,更需要全社会资金、技术、智慧的鼎力支持。“同呼吸、共奋斗”,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全民共治,让蓝天常在。
孙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