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让教授跟明星比收入
杜学峰
一位北大经济学教授的网络专栏,目前已经拥有17万付费订阅者,价值近3500万。这让很多网友惊呼,在知识付费时代,北大教授的收入终于赶上娱乐明星了。
咦?等等,为什么一定要让北大教授跟娱乐明星比较收入呢?这种比较有意义和价值吗?
回顾一下这几年,类似的收入高低比较似乎屡屡引发争议。有人对保家卫国的将军收入不如明星感到“出离愤怒”;有人对科学泰斗的一生积蓄不够明星办一场婚礼感到“绝望”;有人对明星一个广告代言就能赚到教师、医生、警察一辈子赚不到的钱感到“不可理解”。
我们能够理解这是大家对演艺行业薪酬“虚高”的不满,但因此就硬把各行各业的精英拖来跟明星比收入高低,实在不是一种理性的做法。
收入高低是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对社会贡献大小的唯一标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不同的规律和体系。娱乐圈是“名利场”,这就注定了少数爬上金字塔顶尖的明星会赚到许多钱,这是由行业特点和市场规律决定的。
而不论是知识界、政坛或者是文化界,不可能也不允许其成为“名利场”,这也注定了其从业人员不可能与娱乐圈一样。因此,没必要拿圈外的高校教授、军人、医生等去跟明星比收入,然后以此做出“谁更受重视”和“谁更被认可”的判断。
当然,在经济社会中,我们呼吁社会给予高校教授这样的精英人士更高的收入,毕竟这也是体现其社会价值的一个方面。我们乐于看到北大教授为代表的高校教师们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知识付费体系获得收入,不过动辄拿他们和明星比较收入,这种“关公战秦琼”的事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