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逆行怎么管?电子警察来抓拍!
本报记者 邬林桦 简工博
数量庞大的非机动车逆向行驶违法行为一直为市民诟病,而仅靠民警现场执法力量捉襟见肘。如何有效执法管理此类违法行为,上海公安交警部门探索科技执法手段,试点利用“电子警察”设备抓拍非机动车逆向行驶。
交警部门昨天透露,此次启用的首套设备安装在中山北路近金沙江路段,从8月底投入试运行至今,已抓拍30余起此类交通违法行为。
现场直击电子警察执法:
完整摄录违法行为全过程
自动截取三张图片作证据
昨天17时15分许,中山北路西侧近金沙江路段的非机动车道内,北向南行驶的车流中,唯独一辆黑色车身的电动自行车,由南向北在车流中逆向穿越行驶。原本通畅的车道内,一辆接一辆车为避让而刹车、靠边,一时间造成车辆在路口停滞聚积。实际上,这辆逆向行驶的电动自行车,已被路段上方的探头全程录像、抓拍。
今年8月底,本市首套专门抓拍非机动车逆向行驶违法行为的“电子警察”就安装在此处。这套电子警察如何运作?记者深入“电子警察”后台,直击抓拍非机动车违法全过程。
9月2日上午7时47分许,这一“电子警察”拍下一段视频:一名身穿黑色上衣的男子,驾驶一辆电动自行车,紧靠非机动车道左侧,自南向北骑行;与之相对的,另两位骑自行车的市民则靠着车道右侧,由南向北骑行。“电子警察”自动从该视频中截取了三张图片,记录下了黑衣男子从进入“电子警察”拍摄范围到驶出画面的过程,并截取了一张男子的清晰正脸图。
据交警总队科技处副科长吴晨炜介绍,该“电子警察”设备工作的原理与之前行人闯红灯设备相同,一旦监测到有非机动车逆向行驶,便会对逆向行驶行为进行完整摄录,对非机动车驾驶人进行连续抓拍,保留其中三张作为证据。
吴晨炜展示了这一组比对成功的违法行为人照片:由“电子警察”摄录的违法视频中的人脸截图被放大,后台系统据此图像经数据库搜索,自动比对出多条个人信息,然后按相似度从高到低排序。
“后台民警会对相似度在90%以上的信息进行人工核实,最终由人工来确定违法当事人身份,属地交警支队将通知相关当事人接受调查处理。”
两天后,这名周姓男子接到属地交警支队民警的电话,告知其因骑行电动自行车逆向行驶被“电子警察”抓拍,“请你到交通支队事故审理科,接受审理、处罚。”“刚接到电话还以为是诈骗,从来没有听说过电子警察抓拍电动自行车的,后来一核对信息,果然是交警打来。”违法人周某在接受处理时对交警表示,今后他会吸取教训,遵守交通规则。
电子警察识别有多厉害:
戴头盔墨镜口罩也能识别
不接受处理者将予以公示
据介绍,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相对成熟,应用起来比较“靠谱”,一般情况下驾驶人戴头盔、墨镜或口罩等干扰,也不影响图像与后台数据库比对。当然,“电子警察”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也并非“无所不能”,“如果违法人包裹太严实,把整个脸都捂住了,这样可能将无法识别比对。”
据统计,这套电子警察从8月底投入试运行至今,已抓拍了30余起此类交通违法行为。9月15日,一名被“电子警察”拍摄的电动自行车逆向行驶行为人,到普陀交警支队接受了处罚,罚款50元。目前,已有9名违法行为人主动接受了处理。
如果逆向骑行违法的非机动车驾驶人未接受处理的,公安交警部门将在违法行为地周边利用公交站点、各类户外宣传媒体平台的电子显示屏对这些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公示和公告,通知当事人尽快前往公安交警部门接受相应处理。
吴晨炜说,公示违法人的做法并非首创。“前面抓拍行人闯红灯违法的电子警察启用后,也对违法人的违法照片进行公示和曝光。一些原本拖着不来接受的市民看到自己的照片被公示,或者被亲戚朋友问起来感到不好意思,都主动来接受处罚了。”此外,交警部门还表示,今后将对多次逆向行驶的非机动车违法当事人进行集中公告。
曝光违法者照片,是否有侵犯隐私之嫌?法律界人士表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警察执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执法公开。而交警公布的交通违法信息也是公开的信息之一。此外,公布的信息中除了违法当事人的照片并无身份、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因此个人隐私并无明显影响。不过也有法律界人士提出,执法部门应寻找更好的执法方式并获得法律法规的授权。
记者从上海公安交警部门获悉,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下一步公安交警部门还将在武宁路长寿路路口等其他路口增设抓拍非机动车违法的“电子警察”。
人脸识别:图像比对技术已相对成熟
在最近上海举办的全国网络安全周上,“人脸识别”引起众多与会嘉宾和市民的关注。这一技术究竟有多强大?应用于城市管理又能起到怎样的效果?记者走访了部分专业人士。
问: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答:这几天大家热议的苹果手机“刷脸解锁”,以及支付系统的“扫脸付款”,是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相对前沿的阶段,这些互联网公司用的是“生物识别”技术——通过记录人体“虹膜”等关键生物信息,转换成数据模型,一一比对确认身份。
相对来说,按照公安部门公开的信息来看,现阶段“电子警察”使用的人脸识别技术,跟支付宝等互联网公司“人脸识别解锁”,其应用场景不同,对获取图片的精度、后台数据建模等要求也全然不同。
问:电子警察的“人脸识别”技术需要使用最顶级的技术吗?
答:“生物识别”的录入图像要保证光线、角度等因素,对图像的精度要求也很高。采集到的生物信息经过数据化处理后,还要建立多种数据模型,比如10年后的脸部骨骼结构、变胖变瘦后的面部结构等虚拟模型等,确保对应唯一的用户身份信息。
但“电子警察”设立在公共场所,受到天气、光线等影响,很难达到这一标准,事实上也不需要达到这一标准。只要拍到相对清晰的人脸图像,就能通过公安后台的数据比对,得出一组相似度较高的照片,最后再经过人工核查环节,固定违法证据,确认违法当事人。
严格来说,电子警察用的主要技术是“图像比对”技术,这是一项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而且“电子警察”是警察执法手段的一种延伸和辅助,最后还是由民警来固定证据确定违法行为。
问:大数据时代,需要识别、确定一个个体,都需要海量的信息库。这一信息库如何建立?
答:利用人脸识别比对技术,最终都绕不开后台数据库的问题,任何一个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组成一个有机的数据存储和处理模型,而大数据的应用还要整合不同的数据平台,这也是我们一直呼吁和希望的。
其实数据信息的来源并不神秘,比如公民的身份证信息,就是公安部门最基础的数据信息来源之一。此外,诸如实名购买车票机票、出入境登记信息、登机视频信息采集等,都可以成为大数据的基础资源。
业内有这样一个观点,个人数据不仅仅和你有关,而且和公共有关。它不是一个单纯个人可以支配、控制的问题。现在国际社会对于个人数据认知比较准确或者正确的方向,是个人数据不仅仅关系到你个人的利益,而且也关系到公共利益。
市民建议:让非机动车号牌发挥作用
针对使用“人脸识别”这样的高科技来处罚行人乱穿马路、非机动车交通违法,不少市民在赞同对于这些交通执法难题多渠道执法、加大管理力度的同时,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浦东新区花木街道居民周伟:今年3月上海非机动车临时号牌失效的时候,媒体曾经多次报道了非机动车排队上牌的情况,当时才发现对于非机动车管理服务的力度还是逊于机动车的,甚至出现了非机动车管理点搬离原址而网上信息没有更改的事。既然非机动车也有牌照,能不能把这项基础性工作像管理机动车一样夯实、做好,登记好非机动车和相关人的信息,让号牌成为非机动车管理的一项抓手?这样,利用电子警察管理非机动车更容易推广和普及。
普陀区长寿街道居民罗先生:既然是动用高科技手段,我也来“开个脑洞”:能不能在非机动车特别是电动车出厂时就带上一个芯片或是不易抹去的身份记录,将这些信息和买车人进行关联。这样,电子警察就能直接感应芯片信息或身份记录,直接记录违法行为。
静安寺白领徐昕:在国外,在公德方面有所欠缺的违法,多半会被要求进行社区服务来替代处罚。随着志愿者工作渐成体系,我们能不能引进这样的制度?对于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替代处罚,这样效果可能比曝光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