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力画的手术过程图。
记者 吴雯芳 实习生 李晶晶 肖叶舟 通讯员 唐梦辉 王泽芳 长沙报道
戴着一副眼镜,白白净净,说话很慢,走路却飞快,如果不是身上的白大褂,他还真像一个漫画家。实际上,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名医工作室副主任医师周伟力,也是医院里有名的“漫画家”:6年从医生涯里,他手绘千余幅漫画,画的都是一种东西——骨头,而他的“读者”就是他的患者。
用画骨头的方式打消患者疑虑
7月31日,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名医工作室,周伟力正与一位因骨折即将进行手术的患者侯先生进行术前沟通,家属在一旁也听得很认真,他们被周伟力手里拿着的一份示意图吸引。
这是周伟力刚刚手绘的一块胫骨图。“你的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后需要切开复位。”他指着图示的部位,并做了一个切开的动作,“然后我们要用钢板、螺钉,在这里进行内固定。”病床上的侯先生一开始有些似懂非懂,但边看着画边听医生讲解,他最后欣然接受了医生的手术方案建议。
7月18号,因为一场车祸,侯先生住进了长沙市第三医院,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用图画方式向患者展示手术过程的医生。“周医生的画很直观,这样我就知道我的腿到底是哪里坏掉了,哪里需要手术,我挺安心的。”他说。
几乎每天,周伟力都会进行多场手术,这样特殊的沟通形式也几乎每天都有。他在画画时,通常是手边有什么纸就用什么纸,画完之后就丢掉了,所以能留下来的画作,多是手术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和一些医学笔记。
“漫画这种方式很直观。”周伟力觉得,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出手术的最优方案,再给病人解释清楚,可以打消他对医生做手术的疑虑,减轻对手术的恐惧,“这样很有意义。”
7月31日,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名医工作室,周伟力展示他画的手术过程图。组图/记者 陈韵骄
画稿标有英文注释,最复杂要画半小时
算起来,36岁的周伟力对绘画的兴趣已长达二十几年了。“我父亲就非常喜欢画画,他的画作较偏中国风,而我喜欢画漫画。”周医生打趣说,喜欢画画可能是遗传,从骨子里喜欢,“现在我的儿子也喜欢画画。”
在学医过程中,周伟力遇到难记的病症病状,也会用这样的方法加深记忆。直到六年前,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名医工作室主任、主任医师雷青在看他工作时画骨头,才建议他将画作系统整理,同时还可以应用于临床。
这也激发了他的灵感,开始尝试着在术前花个6、7分钟将手术方案画在纸上,然后拿着手绘的手术方案图跟病人讲解。
身为一名骨科医生,他最常画的是骨盆和四肢的手术图解,“最难画的是骨盆骨折,因为它的解剖结构在整个人体结构里是最难的、最复杂的。”画四肢时可能五分钟就搞定了,但画骨盆手术,他要花上半个小时。同时,为了培养自己的英语水平,他还在绝大部分画稿旁标注好英文注释,一目了然。
2016年,周伟力赴美国波士顿Tufts大学医学中心研修,“在美研修时,一些医学教学活动和一些手术是禁止拍照的,我就把这些知识全部画下来。”有一天,老师看到了周伟力的画,对他很是赞赏。在离开美国时,周伟力还为导师们画了肖像画。
饿肚子吃射线,他从未后悔
骨科手术动辄就要站四五个小时,巨大工作强度,让讲话慢条斯理的周伟力走起路来却是飞快。
有人说骨科医生就是饿肚子,吃射线,放在周伟力身上一点也不假。在记者采访时,周伟力才刚走下手术台,已经过了晌午,他还没有吃饭。“医生能不休息就不休息,有时候也没什么食欲,午饭也都省掉了。”
在骨科医生的话语体系里,他们称光线照射称为“吃线”。“吃线对骨科医生来说再正常不过,国外的医生一年吃几百条射线,我现在算是跟他们看齐吧。”他笑了起来。
骨科医生工作压力大,而他说,自己对于选择骨科这条路却从未后悔过,“虽然有时感觉骨科医生在手术时就是干体力活,平时又非常累,但在手术成功走下手术台时,那种成就感是油然而生的。”周伟力说。
如今,周伟力的绘画工具变得很“先进”,从水性笔到手机再到绘图板,但唯一不变的,是每天都要和患者沟通这件事,“看下这幅画,我们会这样给你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