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预售首月订单突破2千,是什么让江铃特顺大获客户信赖?

时间:2017-04-26 16:19:03    来源:今视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预售订单2千余辆,这是江铃特顺开启预售的首月成绩;这个数字,也是国内欧系轻客市场的一个重磅炸弹。据《第一商用车网》的统计,今年1-2月,国内欧系轻客销量第四名两个月合在一起的数字为997辆。

预售首月订单突破2千,是什么让江铃特顺大获客户信赖?

  江铃特顺成红海中的“亮色”

  去年以来的中国欧系轻客市场,已经成为红海中的红海。不仅是整体销量有下滑,进入的企业与品牌却是越来越多,据《提加卡车人网》统计,截止今年2月,进入欧系轻客市场的品牌已经达到十多个。

预售首月订单突破2千,是什么让江铃特顺大获客户信赖?

  图:这就是国内欧系轻客市场第17名来客,江铃特顺中顶短轴6座物流版。

  作为江铃汽车推出的第一款自主轻客品牌,今年3月20日,特顺官方公布主流车型中顶短轴6座物流版预售价格10.68万,并正式接受预定,截止4月20日特顺预售销量已突破2千辆。

  一款新车从被外界认识、知晓到认可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国内近十年新进入市场的欧系轻客品牌月销售量达到1000辆,最快的也用了两年。江铃特顺如此亮眼的预售成绩,在轻客这个红海市场,成为短期唯一的亮点。

  新品牌在红海中为何如此具有号召力?

  作为江铃特顺这次预售最好的经销商之一,上海科达汽车的总经理刘平总结特顺赢得用户订单的主要因素为:江铃20多年商用车研发制造销售经验赢得了用户对江铃品牌的信任;特顺强大的配置在公布预售价格之后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江铃深耕商用车市场20多年遍布全国的强大售后服务网络增加了用户的信心。

  刘平表示,虽然江铃特顺还未上市,样车到店后,用户对江铃特顺的动力、安全、配置及空间比较满意,特别是很多用户对主流车型标配主副驾驶的安全气囊表达了赞叹,这在轻客市场还是首次,其他主流品牌的主副安全气囊一直都是选配项目。

QQ图片20170426155034.png

  图:以上为江铃特顺中顶短轴6座多功能物流版和上汽大通V80的主要配置与官方价格对比表。

  目前江铃特顺仍在全国各地火爆预售中,刘平表示,到4月30日预售期介绍江铃特顺在全国的预售订单肯定远远超过2000台,一车难求的火爆状态将一直持续一段时间,对于江铃特顺最终的上市表现,他充满了期待。

  上市“新手”频频遭到某同行炮火攻击

  来自上海的王先生的经历或者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表示:作为一家城际物流的负责人,他公司旗下原有几台的江铃商用车,以及少数其它品牌物流车,为了方便市区内的运输,今年准备再添加两台物流车,原本他已经看过某品牌的两款车,且对方在价格上作了很大优惠。但是特顺开启预售后他还是选择了特顺,毕竟江铃的商用车的质量以及服务他一直比较满意。

  那个品牌的经销商老总知道后,专门到他公司拜访,并给他发送了长达十几页的诋毁特顺言论,如:特顺要加尿素,是假国五,可能影响上牌;特顺是卡车改过来的,用的是江铃轻卡的变速箱和底盘,特顺的发动机用的是十几年的老发动机......

预售首月订单突破2千,是什么让江铃特顺大获客户信赖?

  图:部分诋毁言论截图,全部内容长达十几页

  王先生当时确实受到了影响,但是他本身是老司机出身,在详细对比特顺的各个技术指标,并询问其他物流同行的朋友后,他有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国际商用车厂商如戴姆勒-底特律、沃尔沃、康明斯等,也是沿用的SCR技术升级路线达到欧五、欧六的排放标准,他个人认为只要符合国家政策,倒是不存在真假国五的说法;另外,通过网络查询长城,福田,江淮,康明斯,云内等国内外柴油机80-90%的厂家也都有使用SCR技术路线,因为SCR技术路线为客户省油考虑,并且维修方便,对柴油品质要求不高。

  他的同行朋友也表示,加尿素真的省油,算下来使用SCR即使加上尿素的费用,使用成本还低10%左右。而其差点购买的某厂家这种对特顺的恶意抹黑,甚至像这种诋毁尿素系统增重200KG的明显幼稚夸大行为不免让人反感。正巧看到微信的一篇技术分析文章打消了他最后的疑虑。

预售首月订单突破2千,是什么让江铃特顺大获客户信赖?

  图:一篇微信文章关于SCR节油及尿素消耗的计算。

  但是,这种攻击,不仅仅是在线下门店,在网络上,特顺已经受到了更多攻击,不仅是网络论坛上,甚至每一篇涉及到特顺的报道,都有水军专门组织攻击性的评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媒体人士分析:作为一个刚面世的“新”品牌,特顺受到攻击说明特顺的产品是非常成功的,这是江铃集团几十年在商用车领域深耕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市场竞争确实太激烈,特顺已经在市场上威胁到一些同行品牌的销量。这种“抹黑”的手段或许短时有一点效果,毕竟不是每个用户都那么了解车,但是从长远看,不注重自身产品提升却过分关注对手的企业,将很难得到用户的最终选择。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