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国产奶究竟离进口奶有多远?

时间:2017-04-20 17:50:00    来源:财经晚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过去二十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品牌」崛起的时代。衣服出口了,鞋子出口了,手机出口了,就连老干妈和辣条都出口了...

  但...牛奶呢...?

  牛奶别说出口了,好像就在本国家都很容易被进口奶吊打。

  真是这样吗?中国奶难道就是比进口奶差吗?我们别慌下结论,先来平心而论一下,国产奶和进口奶在原料奶方面有多大的不同?

图片1.png

  1. 牛

  牛奶好不好喝,很大程度上牛是最关键的因素,更准确一点说,是牛的基因。目前世界最广泛养殖的奶牛品种就是产自荷兰的荷斯坦(Holstein)奶牛。大家都对它的样子耳熟能详,那种标志性的黑白花纹也成为了“奶牛”的标志。

图片2.png

  这种奶牛的年平均产奶量可以达到 7 吨。这个数字意味着你平均每天需要喝 83.38 杯牛奶才能把它产的奶全部喝完!

  <那么中国现在做得怎么样?>

  现在,国内大型乳企的合作牧场都会选择直接进口纯种高产荷斯坦牛,并根据亚洲人的体况和营养需求对牛种不断进行改良。

  2. 草

  牛奶的品质好不好,「草」的质量也是决定因素。

  跟很多人想象不同,奶牛通常是不需要在草原上放牧的。当然,想要放牧也可以,但牛消耗的能量多了,牛奶产量反而会下降。

  当然有一些厂家会放养奶牛,然后特地生产「放牧牛奶」,这种牛奶的 ω-3 脂肪酸可能稍高一些,但论总体营养价值,和圈养的牛产下的牛奶区别不会很大。简而言之,喝的是情怀。

  那么,圈养的奶牛吃什么呢?

  奶牛在不同阶段吃的饲料配比都不一样,在奶牛的不同生理阶段,需要配置不同比例的混合饲料。这种混合饲料被称为全混合日粮(TMR),如何准确配置 TMR,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背景才行。

  <那么中国现在做得怎么样?>

  现在国内奶牛饲料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进口的燕麦草和苜蓿草成了规模型牧场的首要选择,而且随着「粮改饲」的推进,本土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展也很迅速。

  2016 年,已经有 70% 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配备了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诸如蒙牛这种大型的乳企,在其合作牧场,已经达到了100%TMR喂养,精确配置的全混合日粮让奶牛都吃上了丰盛的「营养套餐」。

  3. 挤奶

  一想到“挤奶”,大家总是会想到“挤奶工人”在奶牛身旁辛苦劳动的场景,现在,“挤奶工人”正在被机器人取代,机器人挤奶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比手工挤奶更加卫生。

  <那么中国现在做得怎么样?>

  之前在中国,由于机械化水平较低,大部分奶牛场采用手工挤奶。但是最近几年,各个养殖场都相继采用了机械化挤奶的技术。在 2015 年,中国的规模化养殖场已经 100% 实现了机械化挤奶。

  传统意义下的挤奶工人在大型养殖场中已经不复存在。

  4. 饲养环境管理和疫病防治

  奶牛要住在舒适的环境中,才能产下高质量的牛奶。对于保持优质环境,世界各国都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计划,称为 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良好农业规范)。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对于奶牛饲养的标准是《GB/T 20014.8-2008》,标准里详细规定了牛舍、挤奶厅、储奶厅,奶罐车等需要达到的卫生要求,以及常见疫病如何防治等内容。

图片3.png

  <那么中国现在做得怎么样?>

  最近几年奶牛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技术落后的小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在 2005 年,大规模养殖场已经占据了奶牛饲养量一半,根据“十三五”规划目标,到 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 70%。严格实行 GAP 规范对于大规模养殖场来说,当然不成问题。

  5. 从牧场到工厂


  牛奶被挤出之后,需要保存在储奶罐中,然后经奶罐车运送到工厂,进行后续的杀菌工序。但牛奶这种东西其实是微生物最好的培养基。微生物在刚挤出的生牛奶中会大量的繁殖,换句话说,牛奶的变质从挤出的那一刻就在持续进行着。

  所以,从牧场到工厂,时间越短越好。

  有一些国家会对牛奶从牧场到工厂停留的时间做限制,比如规定在储奶罐中停留不超过 48个小时,在奶罐车停留不超过 2 小时。除了时间限制,还有温度限制。美国规定牛奶自从被挤出之后就需要快速冷却到 7 摄氏度,之后一直到工厂,都需要保持这个温度。也就是说,需要采用全程冷链运输。

  <那么中国现在做得怎么样?>

  储奶罐的温度控制对于大型养殖场早已不是问题。不仅如此,国内乳企中,蒙牛要求冷却到4摄氏度,在奶罐内停留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以保证牛奶的新鲜。在未来,各大乳品企业肯定会按照标准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

  6. 中国奶 PK 进口奶,胜算何在?

  其实,目前的国产牛奶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或者超越了进口牛奶的水平。

  我们直接拿原料奶的检测指标说话吧。比如,从“乳脂率”来看,国产原料奶的平均值已经达到了 3.69%,已经超过了美国 3.25% 的标准。而“体细胞数”中国奶(33.3 万个/mL)成功超越了美国(≤ 75 万个),欧盟(≤ 40 万个)和加拿大(≤ 50 万个)的标准。

  2015 年,农业部对中国各个城市的奶产品进行了检测,共检测了 200 批次样品,其中包括 150 批次的国产奶,50 批次的进口奶。结果显示,对于黄曲霉素M1、兽药残留和重金属铅的含量,进口奶和国产奶之间也已经没有显著差异了。

图片4.png

  7. 总结

  可以看出,国产原料奶,特别是出自大规模牧场的国产原料奶,已经具备了正面 PK 进口原料奶的条件。

  随着国内几个知名乳企收奶的标准越来越向欧美看齐,在奶源端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硬件设施上与国外更是相差无几。蒙牛乳业现在已经实现了100%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奶源,100%机械化挤奶,100%TMR科学饲养,100%青贮全覆盖,不仅是国内首家获得“同质同标同线”认证的乳企,还与国际知名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新西兰AsureQuality合作,使蒙牛率先实施覆盖全产业链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

  同样都是荷斯坦奶牛,同样都是进口饲料,同样都是国际化设备,剩下的就是如何提升软实力了。培养出懂技术、懂运营、懂科学的新型牧场主,这是奶源质量提升的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提高自己牧场里的原料奶质量。但问题是,没有一所职业中学/高中或者大学在真正地教这些很实用的内容。

  于是,这几年我们就看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牧民知识培养项目,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由蒙牛和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的社会责任项目「蒙牛牧场主大学」了。

图片5.png

  大型的乳企和农大有技术有资金,专家们有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经验,牧场主需要提高姿势水平,需要学习平台。蒙牛牧场主大学在奶源端把三方联动起来,同时吸引行业的优秀供应商加入,为供奶方源头提供完整的资源平台帮扶,建设责任供应链。

  目前国内奶业生产和乳品质量安全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国监管部门对巴氏奶的监管也日趋严格,每一个乳业人,每一个乳企,都会是推动国产奶不断前行的推动力。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