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阳春三月,百花争艳,国声智库文化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徐蕴峰在北京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图·像思维(易·像学说)提出者张学栋先生进行了交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势而生、“一带一路”大格局顺势而为、“融媒体”智库乘势而上和中华深邃智慧蓄势待发”等几个角度,谈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学习思考,同时,对融媒体智库,做好“一带一路”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传播提出了建议。
兹录之,以飨读者。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势而生
徐蕴峰:我们注意到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的演讲时指出,中国倡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将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捍卫公平正义,推进共同繁荣。
关于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当今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随着商品、资金、信息、人才的高度流动,无论近邻还是远交,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
张学栋:学习中,我注意到,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正式提出最靓的关键词。我们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上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也就是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任何一国的发展,已经不可能在独立封闭的环境中实现了,必须跨、必须通、必须破、必须聚、必须融。今天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村落,开放共生和谐共赢合作共享是必由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在深刻把握世界发展态势的前提下的中国智慧合时代体现。
二、“一带一路”大格局顺势而为
“一带一路”其实是大框架,是高平台新格局,并非是具体项目群的简单叠加。“一带一路”可以均衡我国的未来开放格局,正如雄安新区是致力于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一样,“一带一路”着眼于推动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拓展国家新的开放发展空间,在共同打造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跨洲际的海陆开放发展的经济“生态”走廊,目的是以共同发展来拓展发展的空间,实现共同繁荣。
徐蕴峰:“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对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国际秩序的践行与开拓。有了这个特别的框架和巨型的平台,特别有利于实现从亚洲到欧洲,到非洲的延伸和拓展,我们的智库亦有了研究的广阔空间。
张学栋:是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对于中国崛起,还是对于人类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知道,从“国际社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转变,其实是全球化进程中,释放出来的资本、技术、信息、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配置所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全球化,地球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徐蕴峰:信息化浪潮将整个世界联结在一起,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再也不能孤军作战,需要全球协同发展。
张学栋:“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展现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合作性,它在尊重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强调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倡正确义利观,倡导亲、诚、惠、容等周边外交新理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倡导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倡导遵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作构建“一带一路”等等,内涵深刻意义广大。
徐蕴峰:“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张学栋: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舞台上系统阐述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标志着中国外交上实现了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转变。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对当今世界的一种深刻理解,既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独特视角和接续创新的思维方式,是中国智慧的集中释放,体现了中国人处理对外事务的独特方式,是中国智慧的产物,也是对整个人类的重要贡献,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三、“融媒体”智库乘势而上
徐蕴峰:“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是中国方案的代表,融媒体时代更要自信地向世界传播这一新理念。
张学栋:所谓“融媒体”不过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如果加上智库支撑,可以相得益彰。
徐蕴峰:移动互联的“内容+服务”模式是融媒体时代的另一种模式创新。纸媒是成为移动互联的“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随着在渠道、平台、管理、经营、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深度融合。如全媒体形态的人民日报,已覆盖世界3.5亿用户。
张学栋:建议你们智库,系统研究,融媒体如何更好地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让全世界各国人民都指导我们的新理念。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树立了和谐共生共荣人类发展整体观。寻求出了人类的最大公约数。
中华深邃智慧蓄势待发
徐蕴峰: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在物质层面,还在制度、精神层面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达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境界。
张学栋: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交融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蕴涵着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一句话,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阐述中国主张,是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了70亿人走向共同发展新的可能。
徐蕴峰:有怎样的境界,就能呈现一个怎样的格局。在读图的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仅可以超越时空束缚,以东方的整体观、全域思维、人类观念看世界想未来,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张学栋:有人评价“习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哲学,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命运共同体并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准确地反映着真实现状”,“哪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是对中国领导人在把握世界发展潮流、人类命运走向上展现出的深邃智慧的认同和首肯。未来“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将在新理念新思想引领下,通过对结合本国发展特色的应用,必将共同奏出更加美妙的交响新篇章。由是观之,人类可以超越自身、超越国界、超越观念、超越信仰,去迎接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
张学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发表研究报告、论文40多篇、论著近十部。长期从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融关系的研究,著有《图·像思维-对自然·人·社会和谐共融观的整体感悟》等,因提出“图·像思维理论(易·像学说)”曾获国际设计与流程学会(SDPS)院士和国际跨领域高级研究院(THE ATLAS)首批院士称号,2017年春出版《润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