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傍晚,昌平区北七家镇东沙各庄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三五成群,在凉亭里下棋,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在乒乓球室切磋技艺……俨然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安居图。旁边紧邻的是荷花塘,碧波荡漾。
大半年前,这里还是让人避而不及的“西大坑”,垃圾堆积如山,散发着阵阵恶臭。“现在,我每天几乎都来这里遛弯儿。今年村里开展环境整治,把‘西大坑’变成了荷塘。”村民孙德成说。
东沙各庄村村支书潘铁说,东沙各庄村的“西大坑”,一直是村民的一块“心病”。多年来,周边平房旱厕粪池的水直接排进坑里,污水堆积在坑内,臭味能传出几百米远,村民都躲着走。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该村先从治理“西大坑”入手,还村民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
年初,该村对“西大坑”展开清淤,建设荷塘。不仅如此,该村还对村北一条排水沟进行了治理。过去,这条排水沟里堆积着污水、垃圾和荒草乱石,臭气熏天。如今,这样的场景不复存在,500米长的水沟变成了暗渠,地面硬化后变成了车位达300多个的停车场,道路两旁栽种了树木,修建了文化墙。
该村在对“西大坑”治理中,按照规划,占地近10亩的“西大坑”被划分成了两部分,其中4亩进行填平后修建成停车场,另外6亩进行开挖、清淤,建设灌水后变身景观池荷塘。明年,该村将在池塘内栽种更多的荷花,池塘四周栽植梧桐树,修建环湖路,配置凉亭、桌椅,供村民休闲娱乐。
今年以来,北七家镇由党委班子成员带头指挥,包村领导干部现场督导,全力以赴推进重点村环境秩序整治。针对重点村整治,该镇制定标准,从违法建设、环境卫生治理、治安秩序等8方面,从严从细规定各村需要配备的硬件设施。随着整治的推进,该镇细化了对背街小巷整治的“十无”标准和环境卫生“六清理”标准,保证整治有遵循,成果有标准,衡量有尺子。
本报记者 褚英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