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北京被戏称为“全国人的看病中心”。如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提速,北京医疗资源向周边开枝散叶,让更多外地患者实现了家门口看病。
家住河北大厂的杨慧菊老人睡眠不好,以前看病总往北京天坛医院跑。“每回进京看病都得一天,年岁大了,赶公交车来回特别累。”回想起以前的看病经历,老人连连摇头,“现在,家门口的医院也能看上天坛医院的大专家,挂号、看病都不发憷了。”
杨慧菊老人曾经的就医经历,是很多外地患者看病难的共同感受。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抽样测算,2013年平均每天有70万外地患者进京就医,其中来自河北的患者占23%。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京津冀三地卫计生部门联手,北京通过合作办医等方式,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京外输送。
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他们与朝阳医院、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中医医院合作,北京大医院的专家常驻该院,使这所与通州一河之隔的燕郊的医院名声大噪。
专家出京,受益最大的是当地百姓。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卢长林,长期驻守燕达医院,3年来在该院心脏中心组建起医疗团队。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启东每周定时在燕达医院出诊,把天坛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移植到这里。不仅是燕郊居民,北京通州,河北大厂、香河,甚至河南等地的患者都慕名而来。
北京——河北燕达医疗合作项目只是京津冀5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之一。目前,还开展了北京——张家口医疗合作项目,满足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医疗卫生保障需要;北京——曹妃甸医疗合作项目,服务于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首钢等在京企业外迁;北京——承德医疗合作项目,逐步形成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北京——保定医疗合作项目,在北京和石家庄之间形成具有一定医疗辐射能力的区域中心。
今年5月,北京廊坊签署合作协议,北京世纪坛医院等将分别在廊坊建立不同专业侧重的医疗中心。前不久,北京市卫计委、河北省卫计委和保定市政府共同签订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北京世纪坛医院等与保定市多家医院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把北京优质医疗资源输送出去,满足当地百姓医疗需求。本报记者 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