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7年中国楼市定调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继“限房限贷又限离”等针对买房人的调控措施颁布后,北京楼市调控从新房转向二手房,“禁止哄抬房价”成为重中之重。
3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约谈十大中介机构负责人,主旨在于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落实正在实施的楼市调控新政。会上明确提出,“一旦发现有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参与炒房、哄抬房价等,将逢涨必查、逢炒必办”。此后市住建委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中,数十家中介机构门店被关停。
随后一周,各中介公司响应住建部相关要求,纷纷出台举措:3月28日,链家发布内部通知,“为规避资源(房源)垄断风险,让客户可选择空间更多,自2017年3月29日起,公司全面停止VIP房源服务。”随后,我爱我家、麦田等中介公司也相继取消以各种名义的“独家房源”业务。
利益驱使,“独家”推高二手房价
据了解,独家房源又称速销房、vip房源,即房地产经纪人通过给出部分押金、独家签赔、售价更高等承诺与业主签署独家合同,约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三个月)以不低于某个最低价格卖出该套房子,期间卖家不得将房子交与其他中介代理。
有业内人士认为“独家”严重违背了市场规律和政策指导,对二手房价持续走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受供需关系的影响,二手房市场一直流传着“得房源者得天下”的说法,而目前国内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二手房市场交易基本绕不开中介,这也给了中介从业者“囤房促涨”的机会。
该业内人士还指出,独家房源就是将房源信息与整个市场隔绝,仅在自家企业的销售渠道流通,此举不但导致交易效率降低,更造成市场上房源稀缺的假象。同时,为实现独占房源,经纪人经常会哄抬房价,以确保同行无法介入。各经纪机构相互竞争,产生巨大内耗,经纪人不再聚焦服务,转而用极端手段抢夺房源,藏匿信息,导致行业风气急功近利,服务水平急剧下降。
资料显示,独家类协议房源市场份额峰值曾经一度占比北京市场将近40%,这也就意味着有近四成的房源并非面向市场完全公开,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北京存量房市场跳涨成风,买房人陷入集体恐慌,与此也有很大关系。
易居研究智库研究员严跃进认为,这种独家委托协议性质是中介垄断房源,对房东来讲,经纪人抬高价格满足了房东心理预期,但是房东也因此要承担因为抬高价格而导致房子卖不出去的结果,而且一旦签订了速销房合同,房东也不能再其他中介同时挂牌相当于减少了房源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对买家来讲,或者以高价入手,或者错失心仪的房源。从客观影响上,如果这种抬高价格的市场行为普遍发生,也会拉高整个区域的房价。
断臂自疗,中介回归服务为王
对于房地产经纪行业恶性竞争,从业者们也早已苦不堪言。某地产经纪公司高管曾形象比喻独家房源领域的竞争,“就像两个人打架,都知道该停手了,可是扭在一起,没人敢先松手”。
一语道破中介行业发展之殇,中国房产中介不缺市场,缺的是规范。近年来,大城市房价高企、住房市场从增量为主进入存量时代,由此带来租赁住房需求旺盛和二手房交易活跃,都增加了人们对中介服务的需求。
以北京住房市场为例,2016年二手房交易27万套,占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90%左右通过房地产中介完成交易。放眼全国,城镇现有存量住房约270亿平方米,以换手率5%计算,每年就有13.5亿平方米进入二手房交易市场。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的二手房市场成交总额已超过4万亿元,周边相关产业成交总额超过150万亿元,房地产经纪行业吸纳从业人员近百万。
然而,面对短期爆炸式增长的楼市,房地产经纪公司却始终疲于跑马圈地,对房源和客户的争夺日趋激烈,也进一步导致市场竞争环境恶化。“独家房源只是一个方面,过去几年,房地产经纪公司互相挖人、为争夺客户甚至动用武力的事件也曾不时上演”,上述房地产经纪公司的高管告诉记者。
“放开手,拼服务”,一位接近行业的观察人士认为,新一轮政策出台的意义就是要强化监管的力度,发挥好裁判作用,营造企业诚信经营的环境,从制度上确保中介从业规范,让中介公司从既往单纯的店海战术或者信息垄断等伎俩中脱离出来,以精细化管理和透明化流程提升服务品质,获取消费市场的认可。
他还指出,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国之重器,房地产经纪行业则是这一产业链条的重要衔接部分,目前国内综合排名靠前的几家中介公司“不惜自断臂膀”取缔独家代理业务,对于行业发展“是一个好的开端”,国家监管与大公司带头儿发挥合力,将有望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健康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