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滴滴对外宣布4月1日起停止对全北京地区(包括六环外)外地牌照网约车进行派单,外界又被掀起了一波关于网约车的“叫衰”:出行领域的吸睛者现在是共享单车;“网约车下半场已不属于网约车;应运而生,彼时喧嚣的滴滴村即将消逝,以及倒逼链家网约车退出市场,网约车沦为“昂贵版的出租车”……
其实,无论怎么争论,网约车供需市场依然挺立,并不会出现“昭苍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的可能性。而且,就如一些声音所言,被视为“高压点”的新政大限,可以促使网约车走向高端市场,促使行业洗牌。
C2C两大寡头顺应政策、市场需求,提前布局高端市场基因
在北京新政出台后,首当其中的是C2C平台滴滴,10.7%的合规率,2500万司机被“清退”让外界对这个领域、这个模式一片唱衰。
但事实上,就滴滴本身的战略布局和调整而言,这位行业老大的姿态,依然证实了这块市场的可能性。
前不久,滴滴布局了快捷出行事业群和品质出行事业群,两大事业群。根据此次变更,在2017年,滴滴将在出租车、快车、优步三大业务下,推进出行的全方位融合。而且,2017年滴滴的五大战略关键词为:修炼内功、智慧交通、专车决胜、全球布局、洪流落地。
看得出,滴滴依然在核心出行上花功夫,尤其是布局“专车决胜”战略。
而为了顺应行业洗牌的举措,滴滴此次变更中,还设立了以“打造世界级的优质服务”为目标的品质出行事业群,下设专车事业部、代驾事业部、企业级事业部、豪华车事业部。
我们知道,滴滴在出行中是以规模取胜的,不管是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亦或是往海外发展打造国际出行平台,滴滴“专车决胜”的核心战略,并未改变。而所谓“专车”,本身就是维度有别于快车、顺风车的业务板块。
同样,以品质和服务立足的国内网约车鼻祖易到,也在深化和精耕这份市场和政策的双需求。
我们知道,从创立品牌之初,易到在 “高品质、差异化发展”的品牌定位下,包括高端商务人士在内的众多用户,也都对易到形成了“高素质司机、高素质乘客、高品质车辆”的良好口碑。
为了打造符合新政举措下的网约车平台,易到在口碑经营中,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创性设立了“星车主”服务机制,“京人京车”的硬性指标之外,还有更人性化、更个性化的服务标准。
据了解,自2016年10月份正式启动以来,易到通过常规培训、差评司机回炉,以及星车主培训等方式,仅2017年第一季度就已在全国培训司机20万人次。其中,在新政落地后的星车主培训,收效明显,已成为行业标杆机制。
作为C2C模式双寡头之一,高品质服务的易到,拥有大批忠诚的高端用户群体,与新政“高品质定位、差异化经营网约车”高度契合。在网约车下半场体验之争中,易到坚持以深耕服务体验为主方向,其高品质服务、差异化战略的优势也日益凸显。
不难发现,C2C双寡头,不管从规模还是品质经营上,都提前布局了网约车中高端市场基因。
网约车还是网约车,只是形式更多元、更丰富
有声音指出,在全网网约车市场缩影的北京,足见整个行业的变迁——从滴滴推出“滴滴小巴”、“滴滴租车”,易到推出“易到之家”,布局汽车后市场,再到神州“买买车”,“除了保留现有网约车业务,都在进行从C2C到B2C的布局调整”。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首先,B2C还是C2C模式的区别,并不能因为C2C平台拓展一些业务范畴,就会影响整个平台的运营模式和属性。
诚如上面所言,滴滴和易到两大C2C平台的上述布局,更多是对出行精细化与多层次化的细分。而这,恰恰是符合网约车行业在进入下半场竞争后,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
更重要的是,重点不在于出行平台在出行市场中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而是能为这个市场和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需求性服务。显然,区分下半场之争是否真的依然属于“网约车”并无意义。
而就从目前几大平台的布局来看,滴滴开启了 “清退”2500万“问题司机”,停止了外籍车辆派单,同时细分了出租车、顺风车、专车、集团用车、豪华车、代驾、巴士等出行方式。
易到的业务分布则更早,在创立初期,就以接送机、接送站等方式细分了市场,而且树立了行业口碑和服务品质。而布局汽车后市场“易到之家”,则是对服务形式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即所谓“生态汽车”理念下,“全生活场景”的消费模式布局。
重要的不是模式和姿态,而是市场需求一直在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任何可能性都不缺。吸睛和吸金的新事物也是不断迭涌,但这并不意味着风口已过的行业就玩完了。相反,是在经过行业内部竞争和外部考验之后,也逐渐离开外界的过度关注之后,更多回归理性,自我完善和优化发展的过程。
网约车也不例外。在新政的洗牌后,告别疯狂补贴,告别“纯资本支撑”,回归市场逻辑和消费需求下的精细化、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
其实,在网约车备受资本关注以前,前两年,备受关注的其中包含互联网餐饮,在风口中,黄太吉、西少爷、伏牛堂以及雕爷牛腩等一系列O2O餐饮品牌备受资本青睐,但随着市场回归理性,人们在“O2O餐饮”气数已尽的感慨中却又发现,人人都想成为下一个“饿了么”,下一个“美团”,其中,也不乏重轻两种模式的较量。
但重要的不是什么模式,而是在各自的模式下,市场角逐者总会发现,变的只是姿态,不变的是需求,重要的是做什么,而不是你选择哪种模式做。
两年前,互联网餐饮没有玩死,那如今,经过大浪淘沙,网约车也不至于没什么可玩,更不至于玩死。
一言以蔽之,只要需求在,市场就永远在。只是,未来的竞争,看的是谁更能摸准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提供更有品质,更到位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