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休日,是今年清明节第一个祭扫高峰。
31位逝者的家属,遵照逝者遗愿,选择了一种新的殡葬方式——骨灰自然葬。
“这是最根本的自然回归,入土为安。”逝者家属尹爱娟说出了所有家属的心声。
当天6时,尹爱娟从家里赶到长青园骨灰林墓地,送自己的父亲尹祥林最后一程。10时,尹爱娟手捧白色菊花,一路跟随服务人员走到安葬区“落英缤纷”草坪旁。
哀乐低回,负责安葬的服务人员轻轻地将可降解骨灰坛放入墓穴。一铲泥土,一把花瓣,最后轻轻地将土穴填平,覆上草皮,摆上花束。尹祥林老人和其他30位逝者,一同融入大地。
这片草坪将实行封闭管理,禁止行人随意踩踏。逝者家属可以在草坪外敬献鲜花,或是到建于附近的二维码纪念亭和电子书屏幕前,看逝者的生平记录,寄托哀思。
“爸爸爱养蜂,在昌平等郊区追花养蜂一辈子,以后,有鲜花作伴,真正入土为安。”抚摸着属于父亲的二维码纪念牌,尹爱娟嗓音略带沙哑,她的父亲生前曾提及,过世后采用海葬等更为节俭的生态葬方式。去办理海葬相关手续时,她得知,今年推出骨灰自然葬方式,可以在尊重父亲遗愿的同时,能让父亲安眠于鲜花盛开之地,她和母亲商量后,母亲当即同意。
15年前,尹爱娟送走早逝的哥哥时,选择的是传统的墓葬方式。“选择传统墓葬,每年肯定要来祭扫,现在,家里孩子少了,如果都选择传统墓葬,以后祭扫怎么办?”尹爱娟坦言,传统墓地租赁期限、儿女祭扫是否方便等问题,也是让家里人接受海葬、骨灰自然葬等生态葬的一大原因。
也有逝者及家属仅是由于殡葬观念的改变,而选择了这种方式。“以后,地会越来越少,都把地占了,未来怎么办?我们得知有生态葬方式后,决定选择自然葬。”侯先生说,母亲刚过世时,家里人也曾想过将母亲送回老家河北,采用传统土葬方式葬入祖坟。不过,几经思考后,家人选择了这种生态葬方式。父亲还提出,他百年后也要在长青园这里骨灰自然葬,与老母亲在大自然里融在一起,“人死后,终归是要回归大自然,什么叫入土为安,这就是最根本的入土为安。”
“随着每年的文明殡葬宣传,逐步引导,人们对于殡葬的理念正在慢慢更新。”殡葬界专家、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伊华说,传统的“厚葬”观念往往是制约人们选择生态葬的一大原因,另外,生态葬的祭奠载体问题,也是影响人们选择的原因。二维码纪念牌、逝者生平电子书等载体的推出,有利于人们接受生态葬这种节地环保安葬方式。他还建议,可以引导人们通过清明节做家史等方式尽孝。
记者了解,近3年来,本市每年火化量在9万具以上,其中选择墓地安葬的约有三分之一,且逐年减少,选择生态葬方式的逐年增加。目前,长青园骨灰林墓地、太子峪陵园为骨灰自然葬指定墓区。未来,全市将有33家陵园可提供骨灰自然葬服务。本报记者 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