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莫对能提供正确信息的陌生人掉以轻心
如今信息安全问题频发,每一个入口都随时可能被不法分子盯上、并成为其恶意攻击的对象,更有心术不正者利用普通民众与新兴事物间的“认知差”大做文章,以“客服”退款之名、行偷蒙拐骗之实。
手段翻新 电信诈骗案例层出不穷
日前,某则揭露电信诈骗新手法的新闻在坊间不胫而走,再度引起老百姓的热议与关注:
重庆王先生在网上花了6000多元购买尿不湿,尔后有位自称尿片商家的客服人员致电王先生,称尿片存在质量问题,公司正在召回,将给王先生退钱。
该名“客服”称,退款流程中需要王先生在支付宝窗口中进行数个环节的操作,由于不熟悉支付宝应用,看到显示“申请”二字,王先生误以为是退款申请。但实际上,王先生进入的是线上贷款的申请界面,随后他在支付宝应用上选择了多项借贷产品进行申请。
在“客服”的指引下,王先生把贷款获批的钱存在自己的银行卡里,并分批从自己的银行卡转给对方,每次对方都会给他退留一部分钱,“客服”称之为“召回尿不湿的赔付款”。直到该“客服”让王先生又一次发发起贷款申请时才惊觉受骗,忙向派出所报案,但已被骗走了9800元。
据了解,目前公安机关已经立案,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无独有偶,家住邯郸的孙女士在一周前亦碰到类似的电信诈骗手法。孙女士接到一名陌生人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客服”,称孙女士之前买的一件衣服有质量问题,卖家会把钱退给她。想到自己最近确实购买了一件衣服,孙女士就没有多疑。在对方的指引下,孙女士点开支付宝的一个服务窗,注册并查看了自己的可贷金额为5000元,随后对方要求孙女士点击“借钱”一栏。
完成操作后,孙女士发现支付宝窗口弹出提示,显示向她发放了5000元贷款,正当她不知所措时,对方再次来电,说孙女士已成功借款,下个月要按时履约还款,他们可以帮她操作。
由于不了解网上借贷还款流程,孙女士听到对方说可以帮自己操作还款,加上5000元确实已经到账,孙女士就轻信了对方是客服。随后,孙女士加了对方的QQ号,并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一共向对方转账14600元。
但转账成功之后,孙女士拨打对方电话却再也没法接通,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后,她慌忙报警求助。
后互联网时代 信息泄露风险防微杜渐
细细琢磨,为何骗子能在这类电信诈骗中屡屡顺利得手?王先生、孙女士在所谓“客服人员”的指导下一步步落入陷阱、其核心原因是什么?用户又该如何防范层出不穷的骗术?能否从根源上解决、杜绝该类事情的发生?
首先,用户须增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警惕性,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隐私保护、复杂密码设定、不轻信来电者所说的信息、面对各种诱惑招手时果断Say No,是最佳的自我保护方式,对于“天上掉下的馅饼”,更应躲得远远为妙。
其次,在后互联网时代,大量共享经济、O2O等模式全面兴起,人们的工作、娱乐、社交都在向网络转移,大量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手机、PC完成所有的消费行为,而每一次行为都将以数据的方式被记录并上传到云端;
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个人信息记录的点滴,诸如淘宝订单、拼车出行、酒店住宿、社区活动等海量信息,随时都有着被泄露、被贩卖、被盗取的风险。不法分子只需要从某个环节攫取到部分个人真实信息,再辅以确认、恐吓、利诱等话术,则足以撕破用户的防线。
试想前述受骗的王先生、孙女士,之所以放下戒心、轻信来电的对方确是“客服”,最直观的原因,莫过于该“客服”能准确说出用户在淘宝的购物记录,这亦为后续的骗局埋下“顺理成章”的伏笔。
但实际上,如今社会上个人信息的贩卖已发展成为一条“黑色产业链”,用户海量信息随时都有着被泄露的风险。因此,对于不能确认身份的陌生人或陌生来电,即便其能提供部分正确信息,亦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信以为真。
最后,广大用户在提高自身安全意识的同时,需加强对新兴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切忌在陌生人指导下使用不熟悉的线上软件模块,尤其涉及到网络转账、借贷、退款等金钱往来的操作,更要多留几个心眼,慎防被不法分子钻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漏洞。
笔者亲测 慎防欺诈信息混水摸鱼
为体验该线上贷款的流程,笔者亲测了某公司在支付宝的借贷服务窗口,从“发起借款”到“授信额度获批”共需历经三个步骤:先登录支付宝进行授权,然后要填写身份认证信息、手机号码与验证码信息,最后仍要补充其他个人资料,一系列操作下来流程简明清晰,约耗时2-3分钟。
此外,笔者注意到,在申请流程中的某个跳转页面中,该公司特意标注了一则“以下骗术 切勿相信(扫码退款、办理保证金、转账到安全账户)”的风险说明,以提示客户在填写敏感信息时需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对于不法分子的行骗举措,金融机构应引起警惕、配合公安机关予以严厉打击并做好客户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直言,“但同时,消费金融机构不能因噎废食、削足适履,绝不能因为个别骗子事件的出现、而在履行‘普惠金融’的道路上畏手畏脚、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