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将达2000亿美元
到2020年,本市服务贸易总额将达2000亿美元左右,“北京服务”品牌效应更加彰显,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昨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已正式印发,本市将全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等提质增效发展,擦亮“北京服务”的金字招牌。
双轮驱动
科技发展+文创产业开辟新空间
在京南,一片曾经是产能低、能耗高代表的纸箱厂厂房,已经变为平客集文创园。高挑的厂房里,被分隔成数个文创空间,主打大健康、影视制作产业,聚集了一批高成长性的文化创新企业。老旧厂房空间的盘活利用,让这个曾经老旧厂区林立的工业园区,成为生机无限的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统计数据显示,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运行态势。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3570.5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15年增长1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3%。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20.3%,对带动首都经济增长、促进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以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中关村2516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实现收入7639.0亿元,增长12.7%,超过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增速5.4个百分点。
优化创新
为北京经济提供新动能
2012年创建并入驻鼎好大厦的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有120多家机构入驻,完成150余项国际技术转移项目的转移和落地。太库孵化器2015年进入鼎好大厦A座3层扎根生长,在全球已经孵化了300多家企业,融资总额突破15亿元,目前已经覆盖了互联网+、智能硬件、O2O在线服务、生物医药、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等9个领域,在全部入孵项目中七成项目有产业化需求。这样的传奇,发生在中关村,表明科技创新在本市已经起到良好效果。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中关村示范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591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5%。1至2月,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术收入73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
优化创新将成为本市经济的新动能。据了解,本市将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信息覆盖应用、商务融合渗透,积极培育新业态,形成创新融合、高端集聚、集成应用、高效辐射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强辐射带动和品牌效应。
一扇窗口
连接生活“全服务链”
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同时,一条全产业的生活服务链,正在逐渐植入老百姓身边。
一大早,中国美术馆后身儿的一条胡同里,兆军盛菜市场热闹起来。附近的隆福寺早市虽然已经取消,但和早市上一样低价的蔬菜,仍旧通过升级改造的菜市场持续向老百姓供应。
菜市场门口一处正在装修的小门脸儿,是胡同里几千老百姓正热切盼着的店。“我们在这里配备了国安社区,以后胡同里老百姓的洗衣、购物、发快递,都能通过这个小门脸儿解决。”东城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
几十平方米的门店,成了包罗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小窗口,背后则是一条全线升级的产业链。
“市民要洗衣、养护皮具,送到我们这儿,我们再集中送到工厂处理;您家要叫快递、叫保洁、叫保姆甚至月嫂、催乳师,都可以到这儿来。”国安社区相关负责人说,小到修个门把手,大到整个房屋翻新粉刷、安装全屋的空气净化、净水设备,只要给门店打个招呼,自然有人服务到家。老年人的居家养老、一日三餐、康复护理甚至海淘,也都能在这个小窗口里实现。
如今,这样的小窗口已经在五环内实现了全覆盖,未来还将跟着邻里街坊的需求进一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