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卫东青年突击队合影
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1工程建设者生活区
紫禁城向东30公里,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拔地而起。
长安街如一条扁担,挑起历史名城和时代新城。
一座城,皇家古建,胡同民居,京腔古韵,承载数千年的历史记忆。
一座城,历史延续,文脉相承,功能衔接,协奏起一主一副的城市故事。
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通州搭起大时代的弯弓,第一支箭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出,领航的箭镞便是行政办公区A1工程。
“令剑一出当响箭。”北京城建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副经理、A1工程项目经理宁卫东率领项目团队,仅用92天就完成了30多万平方米的主体结构封顶目标。
这一箭清脆响亮,创造出地上结构冬季施工“四天一层”的“北京速度”。
通州,搭起大时代的弯弓
今年春节期间,四支结构施工队伍近6000名建设者回家与亲人欢度新春,宁卫东等项目班子成员和100多名工人坚守工地。
节后,工人们陆续返京,安静了两周的A1工程重新忙碌起来。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整洁的项目部办公区院内,“展国匠神韵、筑千亿梦想”的横幅沐浴在初春的阳光中,外面业已封顶的A1工程脱去了钛蓝色的表面外衣,裸露出工程主体结构的本色,在和煦的春光里熠熠生辉。
宁卫东办公室内放着一张简陋的小床,过去的一年,他在这工作,也在这休息。与往常一样,起床后宁卫东站在门边的一张A1工程平面结构图面前仔细端详。
去年四月办公区建好后,这张平面图就挂上了。完成一根工程桩,他标上红色,打完一块底板画上黄色,地下一层施工描上绿色,出正负零抹上蓝色,久而久之,各色叠加成一张厚重的工程重彩。
“这张结构图本是白底黑线。”宁卫东冷静地说,思绪穿越时光回到了一年前。
去年春节前,宁卫东来到这里,满眼拆弃的乱土,丰字沟贯穿而过。
“那时设计图纸还没定稿,我们一边整理场地,一边组织员工学习国家、北京市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政策和意义,让大家绷紧建设大时代工程这根弦”。A1项目部常务副经理胡宪章没时间看电视,他的手机里装着有关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新闻,晚上都是听着睡觉。
五年前,北京提出“聚焦通州,打造城市副中心”。
三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为新时期首都建设指明了方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的国家战略。
2015年4月,北京市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城市副中心总用地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其中行政办公区占地6平方公里,一期建设规模12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和部分委办局办公楼。
去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
这些内容,胡宪章耳熟能详,宁卫东更是了然于胸。时光荏苒,北京城市发展思路由聚向疏变迁,京津冀三地由分向合协同,城市副中心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标志性工作。
站在创造历史的大背景下,通州迎来了历史性的大转折。
古来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说法,通州东临河北,南接天津,恰如一张弯弓,拉满弦后辐射京津冀三地。
令剑一发当响箭
承担A1工程的建设重担后,北京城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代华到工程现场调研时说:“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要将‘创新、激情、诚信、担当、感恩’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工程建设当中,把A1工程建设成为示范工程、标杆工程和精品工程。”
按照“忠诚企业、市场检验、敢于担当、群众拥护、清正廉洁”的选人用人导向,参加过老市委办公大楼、APEC金雁饭店、T3航站楼等重点工程建设的诸多优秀人才,被建筑工程总承包部选中组建起项目班子,宁卫东接过了令剑。
项目策划,擦亮箭镞。
2016年开春,A1项目生产副经理褚炳锋带着60名工人进驻现场,他们住在集装箱内,吃着泡面,在零下10度的气温下,硬是用18天建好了1600米的硬质围挡,再用不到一个月移走6.3万方弃土,清理完现场。
同时,宁卫东团队开始了涵盖现场策划、人员策划、进度策划、质量策划、安全策划等在内的整体项目策划。
“用满时间占满空间是策划原则。”宁卫东说。依据设计图纸及之后的规划调整,项目部把现场平面策划放在首位。
36万平方米的现场,就近建设办公区和生活区,工人生活区9栋宿舍楼安装了420台空调,并首次装上了烟感喷淋系统,还有理发室、洗衣房、娱乐室等为工人提供舒心的环境,这项工作于去年4月18日完成。
根据施工部位和节点安排,设立八处钢筋加工厂;精确设立每一处混凝土浇筑点,会车错车点,材料物资运输的循环路,6米宽2.4公里长的环场道,将每个关键点连接,形成一个场内运输施工的有序大循环。
“南侧浇筑点设循环道,北侧设丁字路,汽车泵支腿处和车辆会合处将道路加宽到12米。”胡宪章说,每天一百多台车辆机械在内场运输施工,也不会出现拥堵排队现象。
人员策划的重点是施工队伍的选拔,宁卫东带着班子成员一家一家考察施工队,最终选择了建设过老市委办公楼的江苏泰平神州和盐城金林,正参加北京新机场建设的安徽阜阳嘉安和长期合作的江苏正太。
“四支队伍人员齐整,技术实力强劲,关键时候顶得上去。”本着引领协同的原则,宁卫东把土护降施工交给了城建道桥华夏基础公司,他们仅用32天就完成了1460根护坡桩、8000平方米土钉墙和全部土方施工任务。
安全策划体现了最先进的理念和最高标准。安全防护实现标准化和定型化,模板支撑采用轮扣,外架子支撑使用盘扣加钢板网。“我们与厂家共同研发并应用安装简便快捷的组合、工具式钢板网,目前这项技术正在申请专利。”项目部安全总监崔伟光介绍,A1工程率先提出采用钢板网防护的大型公建。地上结构施工期间,经过除锈涂上钛蓝色的钢板网为工程施工扎牢安全防线。同时,近6000名建设者全部参加了城市副中心安全体验中心的体验,科学的安全防护和牢固的安全意识,确保整个施工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人机料策划是进度策划的主要内容,“我们原本策划的是高峰时期3000名工人,保证6天完成一层,后来规划调整,时间更紧,随之调整为6000名工人,4天一层的速度。”宁卫东认为4支劳务队提供了充足的人员保障,而资源的统筹安排则是创造“北京速度”的关键所在。
A1项目部物资主管李浩说,整个结构施工使用了4.8万吨钢筋和30万吨混凝土,所有钢筋均由河北钢铁集团供应。河钢集团根据工程计划量产钢筋,生产出来后不落地直接装车运往现场,在现场用手机扫描白色挂牌上的二维码,钢筋所有数据便进入数据库,钢筋质量实现全过程控制。混凝土搅拌站“用四备二”,四个搅拌站全力供应,两个搅拌站随时预备,做到有备无患。
“施工期间,每天近千吨钢筋进场,加工600吨钢筋,30多辆混凝土搅拌车进出,如果没有超前的进度策划,必然会影响施工速度。”宁卫东记得集团公司总经理郭延红到现场调研时说过,建好A1工程必须把握好节奏,做好项目策划。
宁卫东团队不仅做到了科学的项目策划,还因此在此后的规划调整中未乱阵脚。
5月11日,项目部正在做基础工程桩试验桩时,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进行了规划调整,一直到8月11日最后的基坑施工图纸才出来,业主给出的结构封顶最后期限是2017年3月中旬。
“当时,没有多少人认为我们能按期实现结构封顶,这是北京建筑史上还没有过的施工速度,何况结构施工全部在冬季。”35岁的褚炳锋说当看到宁卫东依然冷静自信的目光时,他相信能够创造奇迹。
智慧建造,磨尖箭锋。
5月至8月施工暂停期间,宁卫东凝聚全员牢固树立“高快严实前新”的六字方针。“思想策划是项目策划的前提。”他将项目团队的思想统一到最高标准、快速反应、严于律己、崇尚实干、超前谋划、善于创新上来。
北京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李久林认为,槐房再生水厂工程开创了集团智慧建造的先河,A1和新机场航站楼工程则实现了智慧建造的升级换代。
建筑工程部BIM技术中心进驻现场,搭建起A1工程BIM5D施工项目管理平台,8名BIM工程师完成了地下结构和地上结构的建模任务。涵盖进度、质量、安全、物资和造价的BIM5D平台,与手机APP相连。
根据BIM系统的模拟策划,A1工程被分为东、西和中间三个大区,中区主楼又分为南北区,四支施工队伍各在一个区施工,面积均为8万平方米左右。地下结构分为61个流水段,地上结构分为39个流水段,机械设备布置和人员布置均显示其中。
四个区分成四个栋号,各设一名栋号长、一名工长、两名安全员和质量员、一名技术员,4个栋号28名人员的项目管控模式成型,实现了项目扁平化管控。
“工程桩施工的旋挖钻布置,一台钻机负责3000平方米,东区用6台钻机足够,全部仅用24台钻机。”褚炳锋认为BIM技术提前策划实现了占满空间和时间的目的。
基坑一坑到三坑的调整,更是BIM技术对进度的巨大贡献。“东区和西区与主楼之间原来是一个坑,我们将三个区分隔开,形成三个坑,每区之间有42米的中间带,经过硬化,形成两条运输和施工的生命线。”胡宪章说经策划调整,测算后仅此一项可节约30%的工期。
项目部将塔吊从13台增加到17台,并在所有塔吊上装上了“黑匣子”。塔吊防碰撞体系,高精度GPS测量定位系统、劳务实名制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均与手机APP相连,与BIM5D系统形成了全方位的智慧建造体系。
“进度质量安全人员,将现场施工情况用手机录入,进度滞后显示红色,正常是黄色,超前是绿色。”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张寒介绍。
BIM样板制,不仅模拟出结构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及物资材料供应,还为装修阶段的材料选用、色泽设计,机电安装时的管线碰撞提供了基础数据。
临事而惧,善谋者成。这是宁卫东的座右铭,项目策划和智慧建造为他提供了足够的信心。
8月26日开始基础桩施工,春节前实现结构封顶,只有5个月的时间。
响箭一出势不可挡
GPS测量系统迅速精确定位每一根基础工程桩的位置,24台旋挖钻和36辆大小吊车和挖掘机就位。
西区基础桩施工从西到东,从北到南展开;东区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推进;中区从中间往两边施工。
受益于前期策划的人机料提前安排,基础桩施工顺利推进。26至32米深、直径800毫米的基础桩,24台钻机平均一天能完成100根桩,最多的一天完成了130根桩的施工任务。
9月最忙的时候,挖土、剔桩头、渗透结晶、做防水和保护层,十几道工序,分包之间出现了配合困难。
宁卫东立即召集常务副经理、栋号长、分包经理等相关人员,于中午11点半在他的办公室开调度会。协调后提出钻机队只管打桩,剔桩头等工序由土建队伍提前介入。
从此,每天中午11点半的生产调度会制度形成,成为解决施工难题的重要制度。
至10月15日,仅用50天就完成了全部3920根基础工程桩的施工任务。当天,驻场的北京市质量监督总站副站长带队检查,所有桩全部达到质量标准。
“10月14日中区3-6标段开始绑扎底板钢筋,10月21日主楼打下了第一块底板,这是A1工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天离宁卫东1月封顶的目标只有3个月。
项目部总工程师苟金瑞知道,按照惯常的先浇筑竖向结构再浇筑顶板结构的施工工艺,肯定不能按期完成施工任务。“经过专家论证,我们决定采用梁板柱整体浇筑工艺。”
整体浇筑就是将梁板与竖向结构一起浇筑,可将正常的7天一层施工速度提高到5天一层。为此,项目部建起竖向结构模架与水平结构模架独立、外脚手架与模架体系独立、梁板模架与外脚手架体系独立的“三独立”模架体系,保持了整体浇筑的安全与质量。
专门研制的5-16毫米小粒径混凝土整体浇筑,充分振捣。测温导线埋在其内,手机全程监测混凝土结构温差变化。
“其他季节施工,混凝土浇筑后达到标准强度只需要8个小时,但冬季施工需要24个小时以上。”苟金瑞说,为保证混凝土凝固所需温度和强度,项目部采用了暖棚法保温措施。
从地上二层开始,结构外立面悬挂阻燃保温布进行全封闭,新浇筑混凝土用保湿毡缠绕,上面采取电伴热,下层加设暖风机辅助增温,每隔200平方米布置一台,有效提高了混凝土养护温度。
整个作业面共用150台暖风机,3.5万平方米保温帘布,12万平方米保温毡。24小时两班倒施工,光是看护暖风机的人员就达到180人。
“全封闭式保温,使混凝土结构4-8个小时就达到了标准强度,我们的施工进度实现了平均4天一层,这是北京市冬季施工的最快速度。”苟金瑞说施工现场测量还引进了三维激光放样机器人,只要在手持设备上定位一个施工点,放线仪就会自己动起来,上下旋转确定具体施工位置,仪器误差在1毫米内,成功克服了人工现场放样带来的功效低、精度差等问题。
应急预案立即启动,项目部暂时放弃配楼施工,人机料全部供应主楼。关键时刻,建筑工程总承包部也从人财物各方面全力保障副中心工程建设,在正负零和结构封顶两个节点工期,拿出八百万元对完成目标的施工队伍进行奖励,并抽调10名安全质量管理人员加强项目管理力量,为最终主楼按期封顶奠定了基础。
东西区各为7层,主楼达11层,屋面是19度到41度不等的坡屋面。这是A1工程结构施工最后的难题。同样经过专家论证,项目部调整了混凝土的配合比,使混凝土的塌落度降低了40%,更利于在坡面的凝固。浇筑方式采取塔吊灰斗浇筑,一斗一方多混凝土,然后进行密实振捣。
今年1月14日,是载入北京市建筑史册的日子,A1工程完成了最后一斗混凝土浇筑。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宁卫东率领的这支团队成为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最亮最响的箭头,创造出冬季92天实现30多万平方米混凝土结构封顶的最快速度。1月9日,A1工程顺利通过了北京市结构长城杯第一次验收。
今年春节至今的两个月里,宁卫东每天关注着BIM5D系统的二次结构、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施工模拟,并与实际施工情况进行比对检验。截至目前,A1工程后浇带已经全部封闭,除了斜屋面主楼模板全部拆除完成,二次结构和机电安装施工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项目部党支部副书记王首娟说这是一支团结拼搏的队伍。宁卫东常年住在工地,无法陪伴妻子和刚上小学的孩子,2月14日情人节,他给妻子发了一条微信说,我虽然不在你身边,但你会以我为荣。依然冷静而自信。胡宪章在结构施工最忙的时候,手臂意外骨折,他打上石膏,用衣服遮着伤臂,三个月没回家,“回家媳妇就不让我来工地了,我不能回家。”他乐呵呵地说。
这是一支充满激情、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团队,是大时代弯弓中响亮的箭镞。
“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蓄势,势能有了,箭就搭在弦上,我们有信心将A1工程建设成为示范工程、标杆工程和精品工程。”面对青年突击队队旗,宁卫东率领团队宣誓,一定会化压力为动力,发挥北京城建“铁军”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大时代“国匠”的精湛技艺打造建筑经典。文/谭禄宏 陈静